
*
在中国,有两个近代作家,差点拿到了诺贝尔文学奖。
一个是老舍,这几乎是众所周知的。
1968年,老舍的作品《猫城记》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,且获投票第一,但是当时老舍已不在人世,诺贝尔奖不会颁奖给已故人士,因此当年的诺奖颁予给日本作家川端康成。
另外一个,可能令大多数人感到意外,他就是沈从文。
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谢尔·埃斯普马克曾经证实,沈从文在一九八八年的时候已经入围诺贝尔奖,只是在评审过程中,他过世了,所以没能拿奖。
若是钱钟书和刘文典泉下有知,知道诺贝尔文学奖差点颁给了沈从文,估计能从棺材板里跳出来,因为他们两个人对沈从文是最为不屑的。
可是,民国写小说的作家中,我最喜欢的是沈从文;写散文的作家中,我最喜欢的还是沈从文(汪曾祺是他的学生,我也喜欢)。
沈从文的作品,难得就难得在那种浑然天成的味儿,没有任何套路感,却足以打动人心,像《边城》,我看了很多遍,我甚至觉得,不管过多少年,“翠翠”都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独一无二的女性形象。
沈从文写的小说、散文,为何没有套路感?这或许跟他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写作教育有关。和萧红一样,他依托的就是一种浑然天成的天赋。
民国名人中,学历像沈从文一样低的,估计没几个。大师级人物陈寅恪学历算低的了,但他好歹读到了高中,而沈从文连小学都没有毕业。
沈从文于1902年出生于湘西,家境不大好,14岁就当兵去了。
1922年,20岁的沈从文脱下军装,来到北平,成为了“北漂”;他渴望上大学,报考燕京大学国文班,却未被录取,只能在北京大学旁听。
那时,他真是活得穷困潦倒,几次走投无路。
当时,郁达夫因为发表了一些文章,在文坛上小有名气,担任了北大的讲师。沈从文无奈之下,给郁达夫写信说明自己的艰难情况。
郁达夫收到信以后,冒着大雪前来探望沈从文。
不得不说,那是一个最坏的时代,但也是一个好时代。一个穷困交加的文学青年给另外一个小有名气的文人写信,一般都能得到搭理和帮助。萧红也正是因为写信求援,认识了萧军的。
当郁达夫走进沈从文居住的房间,看到他穿着两件夹衣,屋内没有火炉,正用冻得红肿的手写作。
郁达夫知道沈从文饱一顿饿一顿,就把脖子上一条淡灰色的羊毛围巾摘下,披到沈从文的身上,接着邀沈从文一道出去,在附近一家小餐馆吃了一顿饭。
结账时,共花去一块七毛多钱。郁达夫拿出五块钱付了账,将找回的三块多钱全塞给了沈从文。
一回到住处,沈从文禁不住伏在桌子上哭了起来。
穷过,应该都懂这种心酸。
by晏凌羊
*
*
魏源是中国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寥寥数人之一,
1843年,他的《海国图志》终于出版。
然而,不仅印数可怜,而且在闭关锁国的大清毫无反响。
8年后,日本海关在一艘中国入境的商船上发现了这本书,
如获至宝,连印十五版(小日本盗版)畅销不衰。
1862年,日本维新派人士到中国考察,发现此书在中国已经绝迹。
*
性格好是什么意思?
就我来看,不粗糙,不情绪化,不患得患失,
有主见,不抱怨,对人有发自内心的热情与善意,
这就应该是性格好了吧?
但是,性格好是跟经济密切联系的。
锅里只有今天的米,怎么能不情绪化?
穷山恶水出刁民,这句话比地球是圆的更接近真理。
*
*
时间就是这样:夜里想着心事,
第二天的闹铃就响了;
下几次雨,夏天也结束了;
等反应过来的时候,一年已经快要过去了。
——北岛
*
*
*
常说一定要远离消耗你的人,
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,
那具体点的意思就是——
不要把你情绪的开关,交到别人手里。
你必须要做自己情绪的主人,一切都会好过很多。

本文链接:https://qq8652.cn/post/114.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!
发表评论